讀書,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這一優秀傳統,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有著一套完整的體系。我們有“酷愛讀書”的校訓作為目標;我們有每學年三月的讀書節、每周的閱讀課、每天課后服務的人文素養課程作為保障;我們有圖書館、班級圖書角作為資源;還通過讀書報告單、讀書小博士榮譽稱號作為特色評價,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形成了已歷經30年的“書香校園”完整架構。
進入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時代,“老師傅遇到了新問題”,有著濃濃書香氛圍的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遇到了新挑戰。
一、來自電子產品的挑戰:捧起書本的閱讀習慣
在喜馬拉雅、智慧閱讀空間等深受大眾喜愛的電子產品無處不在的今天,紙質書的閱讀空間何在?紙質書的閱讀習慣如何培養?
于是,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在學生一進入校園開始大量識字起,就旗幟鮮明地倡導“捧起書本的閱讀習慣”。這一倡導不僅帶領低年級學生逐一開啟“每天閱讀20分鐘”、“讀書小博士”、讀書月、閱讀課和課后人文素養等促進閱讀的傳統活動,而且將書香校園的讀書活動延伸到家校社“教聯體”的各個層面。我們通過讀書卡的設計鼓勵家庭開展親子共讀。夜幕降臨,充滿溫馨的“家庭閱讀時光”靜靜開啟,同學們和家人共同閱讀感興趣的書籍。有的同學和家人一起梳理書籍內容,制作思維導圖,繪制插圖;有的同學和家人制訂“家庭閱讀計劃”貼在書房。在親子共讀中,同學們和家人接龍讀、問答讀、討論讀,既分享智慧,又深化感情。學校還鼓勵同學們去周邊社區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探訪,在借閱與參觀展覽中繼續“捧起書本的閱讀習慣”。
二、來自短視頻的挑戰:發現整本書閱讀的樂趣
在短視頻充斥著各大平臺的今天,短視頻帶來的碎片化閱讀與整本書閱讀形成了鮮明對比。當小朋友以短視頻作為閱讀主體行為時,往往缺乏了深度推敲、反復琢磨的過程,缺少了其個性化品讀的過程。而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大腦中構建自己的感知、理解與創造,由這一個個獨立思考的過程建構出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神奇而美妙的閱讀體驗。
隨著識字量和閱讀能力的增長,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在中年級開始推薦閱讀經典,包括文學、繪本、歷史、地理、游記、人物傳記等。經典作品有時晦澀,于是我們采用三段式閱讀法。即先讀作品,再帶著疑問與好奇走進諸如圓明園、李大釗故居等各類實體或者文字資料館,然后再讀經典。這種多形式多次的精讀,使學生在閱讀、體驗、實踐、思考、交流中理解更為深刻、閱讀更有深度。
為此中年級各班都在開展“全班共讀一本書”閱讀活動。大家共同討論書中的內容和人物,營造濃厚的整本書閱讀氛圍。三段式閱讀之后,班級同學們會跟隨主人公經歷的每一件事,把書讀成連續劇,把閱讀變成角色扮演,拉近書與現實距離的同時,在復雜信息中學會了找因果、尋辯證,建立起信息間的有效聯接。
事實證明,三段式閱讀法特別有利于學生在整本書閱讀經典中增強對跨時代人物和時代變遷的理解,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來自信息過載的挑戰:感受思想的力量
當下的社會信息過載普遍存在。學習僅僅停留在接受和掌握信息,那么學習者便成了信息的容器。真正有效的學習,需要學會將信息為我所用,把知識轉化成生產力,去創造價值。于是思維品質培養首當其沖,即以優質的思維品質去駕馭信息、創造價值。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對問題的有價值的理解。學校老師擅長以辨析式問題串引領學生在閱讀中深度思考。如 “什么是經典?適合我們的經典書目有哪些,判斷依據是什么?讀經典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傳承和超越經典?……”,帶著任務單,通過邀請家長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學生在有限的信息+深度思考獲得無限的生長可能。
低年級“捧起書本的閱讀習慣”,中年級在全班共讀整本書中“發現閱讀的樂趣”,辨析式問題串中引導學生“感受思想的力量”,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讓濃濃“書香校園”轉化為學生成長與創造的力量。(蘆詠莉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