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思宇?李海嵐 ?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學得好”,享有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作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重慶市南岸區通過全域集團化辦學、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教育督導體制改革等多項舉措,構建起城鄉、校際資源均衡配置的教育體系,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
集團辦學,各美其美,聯動成長
在“科學王者巔峰賽”中觸摸科學脈動,在“天臺農場”勞動教育課程基地體驗勞動樂趣,創編“心育三字經”隊列操點燃運動熱情……重慶南山腳下,天臺崗小學教育集團各成員校正以不同特色詮釋著“幸福教育”的豐富內涵。
重慶市南岸區天臺崗萬國城小學籃球特色課
面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問題,南岸區探索集團化辦學路徑,組建“名校+”緊密型、“高校+”貫通型、“地域+”與“主題+”聯盟型教育集團35個,實現優質教育資源100%全覆蓋。
隨著全域集團化改革持續深入,為避免“千校一面”,南岸區明確“推行一校一品、實現特色發展”的解題思路,促進成員校特色化、多樣化發展。如重慶十一中教育集團共建“大閱讀”“國防教育”“科技教育”等特色課程,還根據各自優勢塑造差異化的體藝特色品牌。“文德中學的武術、中海學校的網球、長生橋中學的女籃、三十八中學的女足……真正做到一校一品、各美其美。”集團總校黨委書記、校長章顯林說。
南岸區教委負責人介紹,未來,南岸將推動中小學破除校際、集團限制,建設跨學段聯動發展共同體和項目式聯動發展共同體,為學生提供更連貫、一體化的教育服務,促進學校的同向同行、聯動成長。
讓教師從“流動”到“生長”
教師隊伍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支撐。南岸區提出基礎教育強師計劃,讓教師在輪崗中提升專業能力,以人的流動激活系統活力。
今年新學期伊始,多位來自南開(融僑)中學的各學科骨干教師,通過交流輪崗來到學科力量相對薄弱的長江實驗學校。
“我在輪崗中發現長江實驗學校的一些孩子在學習思維方面存在固化現象。”南開(融僑)中學道德與法治老師鄭群霞說,兩所學校老師開展集體研討,在后續教學中注重情景化課堂設置,讓學生打破思維固化。
2023年,南岸區將教師交流年限由1年變為1至3年,建立“集團內流動+跨區域交流”雙通道,有效緩解學校、學段、學科之間教師結構性缺員問題。數據顯示,當年南岸區交流輪崗教師占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比例達到33%,骨干教師占交流輪崗教師總數比例超過30%。
為保障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南岸區成立基礎教育領域專家智庫,加強高校、區教師進修學院和校本研修示范學校的共建與合作,累計培養63名拔尖教師。截至目前,南岸區擁有重慶市骨干教師376名,區級義務教育階段骨干教師2027人,占區域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總數的29.3%。
督到關鍵處,導向關鍵事
今年春季學期開學,南岸區政府第一督學責任區責任督學走進南坪中學,對開學組織、教學管理、收費規范、學生健康、入學教育、校園安全等關鍵領域開展“全要素體檢”。
近年來,南岸區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優化政府部門、鎮街履行教育職責評價指標,結合實際細化27張履職清單,落實年度教育履職述職考核制度,創新對口聯系集團學校的“六個一”督政工作舉措,助力教育優質均衡。
南岸區政府副總督學朱靜萍說:“我們致力于‘督導與自我督導、發現且幫助發現’,幫助學校發現亮點與經驗,督促其做好問題閉環整改。”去年,南岸區第五督學責任區責任督學發現一中學門口交通環境存在隱患,迅速聯動公安、城管等部門靶向解決問題。